金融活水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
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,其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与可持续性。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,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.2%,广义货币(M2)余额同比增长7%,狭义货币(M1)余额同比增长0.1%,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.14万亿元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金融活水正以显著增强的势头涌向实体经济,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当前,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实体经济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更加迫切。从数据来看,贷款规模合理增长,信贷结构出现不少亮点。2月末,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1.78万亿元,同比增长7.3%。结构上看,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3.43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4%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.48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3%,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。
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,通过科学运用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加大对重大战略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,更多资金将配置到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小微、养老金融等领域,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向实体经济的“毛细血管”。
金融活,经济活;金融稳,经济稳。2023年10月份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“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”,将金融工作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。这一部署明确了金融强国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,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。
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,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22次提及“金融”,为金融工作划出重点。具体来看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“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,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、针对性、有效性”“适时降准降息,保持流动性充裕,使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、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”。从全年看,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、一系列产业政策等形成合力,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。
春潮涌动处,正是扬帆时。展望未来,金融机构要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,优化信贷结构,创新金融产品,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精准、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。相关企业要抓住机遇,用好金融资源,加快转型升级步伐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来源:中国经济网-证券日报